近年來,我國在減輕中小企業負擔方面出臺了不少政策。國家主動減免稅費、規范收費項目,是有利于中小企業"輕裝上陣"的"減法"減輕企業負擔,外部環境的改善是外因。更為重要的是,要提升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尤其是轉型升級的能力,提升企業"內功"。成都財政會計提醒,從長期來看,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使其真正形成抵御風險的能力,既需要將這些"減法"的措施形成長效機制,還應當幫助中小企業做好"強身健體"的"加法"。這需要做好幾個方面工作:
首先,要為中小企業融資廣開"財源"。盡管國家出臺了不少緩解融資難的措施,但中小企業量大面廣,短期內難以全面見效。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融資門檻高、融資成本高等現象還是比較嚴重。這需要金融機構主動承擔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作用,需要有關部門加大對金融機構的監督和約束力度,同時還需要發展多元的融資渠道。
在當前突出強調企業減負的總體要求下,特別是要避免金融機構在融資中給企業附加條件,使企業負擔得以減輕。
其次,要加大和優化技術改造資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專項財政支持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方向。要成都財政會計通過資金的運用,有效發揮其支持性、導向性作用,既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又能引導中小企業將減負節約下來的資金和資源投向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項目和產品,投向技術提升環節,增強發展的后勁。
要著力提升中小企業管理能力。減輕企業負擔,外部環境的改善是外因。更為重要的是,要提升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尤其是轉型升級的能力,提升企業"內功"。目前,各地區、各行業建立的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和機構很多,應當切實利用好這些平臺和機構的服務、咨詢和培訓等功能。同時,還要有效約束這些平臺和機構的運作和服務行為,加強自律,規范其涉企收費行為,避免給企業增加新的負擔。